• 会员登陆
  • 用户名:
  • 密码:

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详细介绍

发布时间:2012-11-04

  作为著名记者闾丘露薇的母校,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是很多内地学子非常想申请的,那么浸会大学新闻专业到底怎么样呢?有什么优势呢?下面鑫泉小编给大家分享曾在浸会大学学习新闻学生的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在香港浸会大学学新闻

  学生姓名:Sam

  就读学校:香港浸会大学

  修读专业:国际新闻专业硕士

  時間過得飛快,距離剛來香港浸會大學報到那天已經過去八個多月,剛好今晚又將迎來我們新聞系的FAIRWELLDINNER。一年的MA課程不知不覺間由開始走到即將結束,回頭想想總記不起時間是怎麼過去,短短27周的上課時間也仿佛突然就流逝掉。但是很多東西仍然歷歷在目,也獲益良多。

  我室友覺得我性格內斂,不善與人交往,其實是不太適合走新聞這條路,他也好幾次問到說有沒有後悔來到這里讀書。但是每次我都發自真心地覺得這八個月的課程很值得,至少與我之前的期待基本是一致的。

  這個新聞的MA課程,除了讓我學到很多關於新聞的發展史,新聞寫作方法等等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在這些知識框架下提供了一個比之前更廣闊的平臺去接觸很多新鮮的人和事物。浸會大學的新聞專業之所與出名,在於其能按照社會最新形勢和需求安排課程和不同特色的老師授課,讓我們能充分為未來的職業道路武裝自己。另一方面,我們也得到很多的實踐機會,出去採訪,聯繫對象,拍攝,後期製作,這些都是統統以前沒有接觸過的經理,也能借此更好地接觸社會,了結香港的風土人情。

  香港這個地方,資訊發達,言論自由,在這裡學習不但能開闊眼界,還能聽到很多不同的聲音。多接收不同意見,對於培養思考習慣很有幫助,使得可以更準確更全面地分析問題。另外,多語言的環境也能迫使我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水平,得到更多鍛煉的機會。

  以下补充其他学长总结的一些信息,供学弟学妹参考。

  关于香港浸会大学MAIJS的活动

  来港之后,先接触到的是几乎每周一场的国际传媒沙龙(International MediaSalon)。初听到这个名字,我就想起来十七八世纪的欧洲,社会精英们围绕在聪明机智的女人旁边,手持酒杯,谈论学术、辩论问题。其实远没有这么香艳,但精彩程度不遑当让。来来往往的讲者嘉宾都是社会各界响当当的人物:政界名流如英国驻港总领事StephenBradley,美国驻港总领事James B.Cunningham,香港立法会议员、前保安局局长叶刘淑仪等;经济专家如瑞士信贷(香港)董事总经理陶冬;媒体精英如彭博社(Bloomberg)驻东南亚电视总监ClareDavies,法新社(Agence Fance Presse)泛太平洋区新闻总监Eric Wishart,道琼斯(DowJones)媒体执行总监christineBrendle等等等。据我下届学妹讲,胡舒立今年三月份来浸会参加传媒沙龙,在系主任黄煜教授的陪同下参观新闻系,对MAIJS课程举办的活动印象深刻,大加赞誉,一甩手就捐了个[财经奖学金]给浸会。不愧是胡舒立,哈哈。

  教授新闻写作的老师们一直鼓励我们将传媒沙龙看成新闻现场,手把手地教我们怎样事先准备,怎么提问,以及怎样写出一篇平衡公正的报道,是极佳的新闻写作训练。每次去参加传媒沙龙前,我们都会临时加一节类似报社编前会的课。老师会提问学生,对来宾背景有什么了解,最近有什么国际国内大事你想发问来宾,并会挑战我们——这个问题他/她有没有资格回答。(比如某人是经济专家,你却问他对近来军事活动有什么看法,就是一个BADQUESTION.)其他学系学生也常常挤在教室后门,走廊里也有同学跃长了脖子听,场面很是有趣。不过也是,即使非新闻系,有机会接触到各个领域最杰出的人,扩阔视野,也是一件乐事。

  每年十一月是香港最舒服的时候。不仅有上届学长学姐的毕业礼及烧烤聚会,一年一度的大型活动普利策奖得主工作坊(PulitzerPrize Winners Workshop)也在这时候举办。

  普利策奖,相信本科是新闻专业的同学都不会陌生。那可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浸会新闻系每年花大笔银子请几位普利策奖得主来港开讲座、设论坛,与同学们探讨传媒媒体的未来走向及分享成功的记者生涯。我们那一年最受欢迎的便是参加过越战、两次海湾战争及采访过本拉登的著名战地记者PeterArnett.算算看,他至少应该有六七十岁了吧,但仍然声如洪钟,讲起战地记者的报道趣事绘声绘色。难得的是,作为一个文字记者,他的越战照片也拍的相当精彩。我印象极深刻的有一张,是他跟随一个美军分队之前遇袭,正在森林里跋涉,突然之间太阳出来了,强烈的光线一层层穿过茂密的森林,所有的士兵都一惊,抬头望向天空的那一瞬间被抓拍下来了。

  新闻系也很照顾爱好摄影的同学,每年请来的人必有一位摄影获奖者,还会在太古城展出他们的摄影作品。今年来的是纽约时报摄影记者DamonWinter, 因跟拍奥巴马竞选总统一系列照片而获奖,是个才华横溢的大帅哥。

  既然讲到普利策,我就多念一句,各位同学若有机会来香港念书,一定要日日勤查学校电邮。我当时因为一时懒惰,晚回复小米邮件,没能成为工作坊的学生助理——所有名额先到先得。成为学生助理好处多多:学校会给银子,可近距离接触这些顶尖记者,练习练习英语口语及探讨如何开展记者生涯什么的。唉,现在想想我还痛恨自己的懒惰。

  关于香港浸会大学MAIJS的师资

  接下來講講浸會MAIJS的師資陣容,

  NewsWorkshop三人组,这门课主要是训练我们的新闻写作能力,授课老师都是大牛记者们,个个术业有专攻,授课严谨,评分苛刻,开始上的时候特别打击自信,但现在回头想起来,这个心灵创伤还是相当的值啊!

  Peter Eng主攻HardNews报道,连续两年被票选为MAIJS最受欢迎老师,也是我最敬重的老师。他在美联社(The Associated Press;简称AP)当过十几年的记者,为人古板,不善言谈,授课慢条斯理,考试评分又十分严格,人称“GPA杀手老毕”。上课迟到两分钟会被扣分,作业中一个标点符号错了会被扣分,更不用说你犯一些事实性错误,比如拼错人名地名啦,报道失衡啊。但老毕非常尊重学生,又负责任,鼓励我们参加传媒沙龙,写各种类型的报道。我们花一个小时写的作业,他通常会花三四个小时来批改,一字一句地教导你如何写出世界顶级新闻通讯社的报道。

  记得当学生时,他被班里同学诟病最多的是“授课速度太慢,”前三节课居然都一直在讲报道的真实、平衡、客观与公正;但毕业后我们几个在新闻界混的同学,聚会时都会说,敬老毕一杯,谢谢他的良苦用心。所谓根不正树不直,记者应先具备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其次才是写作技巧和文采。这里有一部电影和一本书推荐给大家,电影是今年上半年旁听浸会新闻系举办的财经新闻研讨班看到的,名叫《ShatteredGlass》,关于新闻道德的;以及老毕课上的必读书籍《AP Stylebook》,每个美联社记者人手一本的写稿参考书。

  Claudia Mo一个有气势的女人,是我的人生偶像。她是另一大名通讯社法新社(Agence FrancePresse)的记者,曾是TVB王牌主播,现为香港民主党派的分区主席。她讲得一口优雅的英式英语以及流利法语,擅長特稿寫作及政治評論。别小看她是女流之辈,下手相当的狠,她用胶纸将我们作业上的学号与名字覆上(保护隐私),然后用投影仪打到屏幕上,然后逐字逐句点评,怎样调整结构,怎么运用引言,怎样平衡报道,最后再放上她自己为我们作业主题所写的范文,那叫一个差距啊。我整整一个学期直到最后两次作业才好意思戳邻桌:“哎,那是我写的。”

  Michael Jordan 虽然此MJ非彼MJ,但一样深受女生欢迎,前文曾提过,浸会一月份会组织学生去布拉格参加歐洲的新聞培訓班,他便是其中一位講師,因为对浸会新闻印象极佳(我推断),所以09年赴港教授大家新闻写作。但可惜我在布拉格就未曾授他亲传,所以具体风格不详,等待下一届学弟学妹们补充了。

  闾丘露薇的时事大讲堂她的课,我都只有旁听的份;当年当学生,下手迟没能选上。其实她的课已经算是大课,QUOTA有四五十个,但来上课的人从来都超出一百!从第一节课,到最后的考试briefing,堂堂都是爆满,来者有本科,有研究生,有博士,有学理工、有从艺术的、有读商科的。“战地玫瑰”的魅力不可小觑。闾丘课的特色主要是实用,且紧密联系实际,上周有APEC会议,这周她就会在课上讲她如何立题,如何组织采访,如何写稿。学生会被分成小组,每周做一次作业上台总结讲说当周大事,并都会上载至一五一十部落网站。下面是网址,其实不是学生,上去看看也将获益不浅。

  教授新闻制度与国际新闻概述的JudithClarke是个优雅的英国老太太,主要教授新闻媒体制度,以语速快、课堂信息量大闻名于浸会新闻系。我读书期间,在她的作业上是下了大功夫的。不单只是多读参考书籍就可以过,你真的需要将书上信息消化吸收,再写出自己的想法才行。扛过她布置的三篇ESSAY,英语写作及思辨能力真的有突飞猛进的感觉。香港的第一个圣诞节就是在她家里过的,传统的土豆泥,大火鸡加红酒,至今难忘。

  Tim HamlettTim大叔乃英国人氏,牛津大学毕业,说话又快又含糊,极考验英语听力。他主力教授灾难性报道,包括战争、水灾等。话说浸会新闻系有份英文报纸THE YOUNGREPORTER,1962年创办,从采编到发行,全交由学生操办。1992年Tim大叔来了以后,为学生记者编辑们写了本TheTYR Stylebook, 颇似大名鼎鼎E. B. White的那本The Elements of Style.我读MA时人手一本,写起英文报道来用途多多呢。Tim大叔还多才多艺,组有一个苏格兰风笛乐队,每年MA的入学日都会带Band来表演,是常规节目了

  Victor Fung财经新闻大拿。我们那届他还叫“大牛”,到08年他和系主任黄煜教授合作开了个大家都挤破了头想进去的BFJ(Business andFinancial Journalism),他就升级为“大拿”啦。80年代香港中文大学一级荣誉毕业,曾赴剑桥进修,在亚洲华尔街日报及加拿大多伦多《金融时报》做过编辑,再跳到《明报》副总编,再跳到香港本地最好的英文报纸《南华早报》做副总编。据他讲,其实他很爱《南华早报》的,但当时英文报纸对华人还竖着块看不见的玻璃天花板,明明能力强过那个鬼佬,却升不上总编,就跳去了《读者文摘》做总编。浸染新闻界十几年,他前几年半隐退到香港城市大学传讯公关部主管,后来认识了黄煜教授,就被忽悠到浸会教我们国际关系和财经新闻写作,还出了本书。他书出版的酒会我有被邀请参加,那个香港传媒界大拿名记多的啊,啧啧。我那天就在那里狂收名片。

  另外加一句,各位知道吗,南华早报第一任华人任主编的,是浸会的毕业生刘志权 CKLau,今年三月刚刚卸任,明年回来桃李相报教MAIJS! 这个传闻是在香港传媒界已经证实的啦

  Steve Guo我小时候心目中大学老师,就是Steve这个样子的。站在讲台上特别自在,滔滔不绝而又言之有物。各位看官们有学过传播理论的吗?就是那个什么沉默的螺旋等等,学过的就知道有多难,而我们又都是全英文授课!!!可是Steve随手拈个例子,三下五除二就把一个特抽象特复杂的理论剖析的清清楚楚。他在美国待了快十年,来香港也十多年了,英语特别好。有一次他课间休息突然用普通话问我是哪里人,那一口纯正的京片子啊,吓了我一大跳。

  Gregg Fields,普利策得主,08年10月来参加新闻系的第二届普利策工作坊,显然对浸会印象不错,09年从清华跳来浸会教书。他来时我早已毕业,了解不多,但是同学们,能得一座普利策,那可不是盖的。

  Robin Ewing是个典型的美国妞,新闻科班出身,教授一门无学分的必修课AdvancedEnglish forJournalism,英语牛人通过入学英语考试可免修。虽然没学分,但课业任务一点也不轻:每周有大量的阅读材料,每个月要写一篇特写报道加阅读报告,学期末还要交一篇finalproject加书评。我自己很享受这门课,了解很多经典英文报道及有意思的网站,比如将莱温斯基丑闻爆出的Drudge Report,This American Life, DemocracyNow等等。Robin在学期开始还会给我们一个长长的阅读推荐书单,都可在浸会图书馆借到。我到现在还留着,揣着着去天后香港图书馆借书。



鑫泉出国全国品牌留学机构,提供最新留学资讯,为您成功留学不遗余力!如有疑问欢迎拨打以下咨询热线:

大连咨询电话:0411-82551880
沈 阳咨询电话:024-23286508
太原咨询电话:0351-5228980
石家庄咨询电话:0311-89697888
鞍 山咨询电话:0412-5557323

资讯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