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陆
  • 用户名:
  • 密码:

李开复、杨澜谈美国留学:去美国留学,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发布时间:2014-11-30

  留学生是当今中国学生中的一个热门群体,这简单的3个字承载着的确是一段不平凡的故事。一群年轻的中国学生,远离家乡独闯美国,在异国他乡体味不一样的人生。青春是残酷的也好,美好的也好,而他们就是在国外度过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在远离家人的大洋彼岸享受爱情、友谊和美式教育的独特韵味。作为一个留学生,这些在自己的国度,在同龄人中似乎是一个梦。而真正的故事只有他们自己才最了解,在那段留学生涯中的磨练,将是每一个留学生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

  出国,是完完全全的换了一个环境,就这一点而言,在你思想上的冲击真的很大。所以在做出国决定之前很多家长和学生会考虑的很多,比如像为什么出国出国后能收获到什么。我想不是每个走出国门或者打算走出国门的人都会把这些问题想得清清楚楚,而很多看法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很大的改变。对于家长和学生的这些疑问我能做的就是整合一些资深的留学生在国外学习的感受,希望这些想法,能对各位有所借鉴。

  李开复谈在美国留学的十个收获
 

  1972年,在还没有“小留学生”这个概念时,我就踏入了美国的土壤。很多人问我,如果你不去美国,还会得到一样的成功吗?在你的成长历程中,留学对你有什么样的帮助?我想讲的就是如果我没有留学,也许不会得到那么多,也不会做到那么好。——李开复

  第一件礼物:自信

  我当时在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个天主教学校读初一,整个城市都没有几个中国人,学校里更是只有我一个。很多美国人在那个时候甚至没有在真正的生活中见过东方面孔,但他们对我伸出双手欢迎,我得到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礼物就是自信。我从小在台湾长大,老师总是用惩罚的方式告诉我们这个做得不好、要怎么惩罚,如果这个达不到谁又对你失望,总是用威胁、惩罚、失望等方式来希望我们能做得更好。在美国,完全不是这种负面的交易,而是用正面教育让我能够建立起自己的自信。美国教育认为每个人都有他特别强的地方,所以它的教育方式就是在你强的地方做得好时,给你足够的鼓励,让你能够得到一种自信。这不仅仅是对这一件事的自信,而是对自己的自信、对未来的自信。

  而我的自信其实来自于一件蛮可笑的事情。我记得有一次老师出了很多题目,在黑板上写了1/7,说你们谁能够换算出来。题目写完我就举手了,他说李开复这是什么,虽然我当时的英文不是很好,我还是很快地回答:0.142857。他说哎呀,数学天才!其实我们在座的人可能都知道,不知大陆有没有背这些数字,至少我在台湾背过。当时他一夸,我就想也许我真的是数学天才,从此以后我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件礼物:信任

  我第二件得到的礼物是信任。一次历史考试,我发现很多生词都不认识,我很清楚地记得我的历史老师对我说:“开复,我知道你今天做不完考题,你拿回家做。可以用字典、可以花所有你需要花的时间,三五个小时都没关系,但我相信你不会翻开教科书。”你想,我只是一个11、12岁的小孩,老师知道你的书籍在旁边,却说让你慢慢做,相信你不会翻开教科书,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诚信和对别人的信任,所以一定要珍惜别人对你的信任。

  第三件礼物:无私

  第三个礼物是无私的教育。我刚读初一时,上课一个字都听不懂。校长发现这个情况后,对我说:“每天中午你把午餐拿到我的办公室来,我们一起吃午餐,然后我从小学一年级的英文课本开始教你。”一个学校的校长愿意每天花整个中午的时间一个字一个字教我,直到我上路。还有一件事我记忆深刻——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数学天才,差不多十年级时就把高中所有课都念完了。当时高中的老师对我说,下面你应该读大学课程。我说可是开车要30分钟,我现在不能开车。老师说没关系,我教这个课,每天我到你家里接你。于是这个老师每次上课都来家里接我,让我在11、12年级能修到两门大学的数学微积分。所以,老师的态度让我非常感动!

  第四件礼物:实践

  第四件我在高中学到的事情是实践。现在,很多教育更多要求学生去背书本上的东西,但我非常相信那句话:看过的你会忘记,听过的你会记得,但是做过的你才能真正理解。所以,当时我非常感触的是:每堂课都有那么多实践项目,不会只教你一个指数是怎么回事,而是教你为什么要学指数——如果你挣100块钱,每年10%的利率,10年后你会有更多钱,因为利息会升利息,这就是指数的概念。另外一个实践是我在高中参加了一个创业活动,办的方法不太一样,当时对方说你们一群人创建一个公司,选谁是领导者、决定做什么产品,大家合作把产品推销出去,让家长出钱资助我们。当股东,资助不是白拿的,到一年做完项目以后,要算上每一个股东应还他多少钱、算股息等等,真的像一个公司来运营,那时我们感觉真的特别有意思。而且我们当时做的项目也很有意思,这也间接代表了美国学校的一种开放和包容。

  第五件礼物:兴趣

  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学到了许多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兴趣”,这也是第五件我在美国留学得到的礼物。我刚进入大学时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我选择了双专业:数学和法律。很奇怪的两个专业,数学我觉得自己是天才,法学我觉得看电视上那些律师都很酷,尤其当时美国有个节目叫《轮椅神探》,我就觉得这是我的偶像。其实我很迷茫,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专业是什么、未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只是随机选了两个。

  读了一年多后才发现,其实我数学根本不算天才。我们班一共有七个人,我是第七名,前六个人每天都告诉我数学多美,我就想不出什么地方美,就做一些题目而已,于是就觉得自己不适合做数学。法律每次上课就想睡觉,也不适合学法律。还好,当时学校是允许换专业的,而且学校鼓励我们自己选修课程。所以,当时我很幸运地选修了电脑,我觉得这个才是我真正有兴趣的事情。

  第六件礼物:平等

  第六件礼物是平等,这是说老师跟同学之间是平等的。我做助教时有一次机会给学生讲课,当时我就觉得讲得很好,因为我在很短的时间就让这些学生学到很深的计算机技术,我觉自己是一个很好的工程师,也是一个不错的研究员,因此我一定是很好的老师。但很不幸的是学生发回来给老师的评语让我非常震惊,他们不但给了我最低的分数,还给我取了很多绰号,他们说开复的课叫“开复剧场”:他一个人在上面演戏,我们全部在下面睡觉,没见过这么差老师。这种平等交流相当重要,我知道在很多国内学校也允许学生评价老师,但往往很有局限性,而且学生大多不敢打分。在美国,这样的环境真的非常好。

  第七件礼物:研究的真谛

  第七,我学到了研究的真谛。做一个科学家、读一个博士,真正核心是什么呢?关于这个话题我有幸跟我的博士导师谈了30分钟。我问他,我来这边读博士,你对我的期望是什么?他说我对任何来这个学校读博士的人期望都是“你要成为你论文领域的世界第一人”。我说你开玩笑吗?我一个学生怎么能够成为第一人。他说我不是让你成为计算机领域的第一人,但如果你论文写的是连续性语音识别,全世界应该不会有人比你更好,如果有的话,你就不是真的达到了我的期望。他说我认为每一个博士生都应该有这样的抱负,要不然就不应该来读博士。这句话对我有重大地影响,因为后来其实我做了一些项目,我觉得凑合可以毕业、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但我总是想起这句话,直到在一个狭窄领域里达到第一人才可以停止。

  第八件礼物:教育的真谛

  第八个领域也同样来自跟他的对话,就是教育的真谛。我说我尽力做到一个狭窄领域的世界第一人,我问他:“我从卡内基•梅隆大学毕业以后,我所带走的就应该是世界第一的论文,我要在这个论文上发扬光大,找一个工作,继续把这个领域做得更好,是吧?”他说:“不对,我认为其实在读博士的过程中,你带走的东西是做研究的精神,这才是教育的真谛——知道怎样去解决一个问题。我们要教会你如何独立解决一个尚未被解决的问题,如果你学到这一点,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我认为你毕业后,很可能不会去继续做语音识别,甚至不一定会做计算机科学,但如果你以后面临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时,能自己独立去思考、去分析、去客观理解不同的观点并解决这个问题,那这个博士就是你可以终身拥有、终身使用的,而且不仅仅是在你的这个领域使用。”我后来读了更多教育方面的书,发现还有另外一句话跟他这句话非常相似:教育的真谛就是当你忘记一切所学到的东西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我们到底有多少人能够背会全世界每一个国家的省会在什么地方?我们多少人会背微积分公式?但能够教会我们独立学习、而不是背会多少,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第九件礼物:领导力

  我的博士生导师是一位得过图灵奖的世界级导师,我决定跟他做语音识别,他给了我一个题目。一年后,我发现他给我的题目很好,但他给我解决问题方法的建议是行不通的。在美国这个环境长大,让我有足够的勇气去挑战老师,也可能是在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下,才让我有勇气说出。我鼓足勇气对他说:“语音识别我想做,但专家系统方法读不下去,我想用统计的方法做语音识别问题。“当他分析了我为什么想用这样的方法之后,他说:“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后来也有记者问他,当时李开复挑战你,你是怎么想的?他的回答也很简单,他就说在科学的领域中人人平等。

  很多人认为他这句话可能只是一种胸怀,是接受别人的思维。其实不是,后来我回顾,其实我从他那儿学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这句话,这句话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做科学的方法,同时,这是一种很珍贵的领导力。如果你希望在一个公司,比如在Google,对于最聪明的员工,你就要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想他们做事的方法、支持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做事。如果你什么事情都要很独裁地告诉他该怎么做,这些聪明人就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真正的潜力。所以,一个真正的研究院也好,科学部门也好,如果你真的想要让这批优秀的天才发挥潜力,那最好的管理方法就是去支持他们。

  第十件礼物:方法的多样性

  第十件我学到的事情也跟这个有关。我认为每件事情都不只有一个方法来看,而是有很多方法来看。当时我的老师也说得非常清楚:大家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权利、有自己的意见。其实许多东方教育的瓶颈就是认为每件事情都非黑即白,一个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一个科学的问题要么是这样解答,要么就不能这样解答,没有想到很多事情都有不同的方法来看问题。比如我们常举的例子,在很多高科技公司面试时会出一些很奇怪的问题,比如下水道盖子为什么是圆的。我知道很多人都听过这个题,但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并不是你答对就可以进来,答错就不能进来。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看你的头脑是否局限在一个框框里、能够有不同思维的空间。只要你的答案有道理,比如圆的好在地上滚,或者圆的不容易掉下来砸到别人的头,或者圆是最小的面积比较省钱……这些都是最好的答案。那些答不出来,反而去反思我高中时有没有背过这个题目的人,很不幸他们没有被这样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来启发、来释放他们的思维空间。所以在21世纪,我们应该接受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能够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不是用一个标准答案来定性。这不只是一个科学家的胸怀,而且是所有21世纪人都需要学习的态度。

  杨澜谈美国留学经历:给青春一次“犯错”的机会
 

  留美归来十几年,杨澜迈向了事业的一个又一个高峰。她的座右铭是《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的名言,“什么是快乐,只有创造才是快乐,其他都是没有意义的,漂浮在地上的影子。”

  回首过往,杨澜认为当时这种创造性的行为,为她的一生积蓄了最为珍贵的财富。她说:“总是要产生一些新的价值,那才是人生的快乐。

  1994年,当人们还惊叹于红遍中国的杨澜在主持方面的成就时,她又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她辞去央视的工作,去美国留学

  26岁的时候,杨澜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国际传媒专业。在异国他乡的生活,比想象中的还要艰苦。虽然如此,但这段生活给杨澜带来的收获要远远比磨难多。她的视野开阔了许多,更亲身接触到了许多成功的传媒人和先进的传媒理念。

  留学期间,杨澜认识了先生吴征。作为事业和生活上的伙伴,在为她拓展人际关系网络和事业空间方面,吴征可以说居功至伟。他总是鼓励杨澜尝试新的东西:宁可在尝试中失败,也不能在保守中成功!正是吴征的帮助,使得杨澜未来的道路越走越宽。

  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杨澜回国发展,十余年来一直活跃在中国人的视野中。

  在此送给在徘徊中的学生一段话:

  我们无法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宽度。人生多舛,在这流浪的旅途中,会碰上无比奇异的人和事,但就算双脚磨起无数水疱,嘴唇干裂,连衣服都破败不堪了,又如何呢?比起这一路上的奇遇,比起曾经饮过的甘泉、曾经赠予你干粮的贵人、曾陪伴你走过最坎坷路途的伴侣,那些创痛又算得上什么呢。



鑫泉出国全国品牌留学机构,提供最新留学资讯,为您成功留学不遗余力!如有疑问欢迎拨打以下咨询热线:

大连咨询电话:0411-82551880
沈 阳咨询电话:024-23286508
太原咨询电话:0351-5228980
石家庄咨询电话:0311-89697888
鞍 山咨询电话:0412-5557323

资讯来源: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