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会员优惠
用 户 名:
密  码:

美国留学PK国内教育-优势对比解析

发布时间:2012-10-21 08:28
   现在的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去学习,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成为了留学首选。美国的教育真的比中国的好么?好多海龟回国后水土不服,既运用不了国外所学,又不适应国内环境,这样的海龟优势何在?所以如何才能理性出国,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留学美国毕业后,职业应该如何规划?鑫泉留学专家一一为我们解答。

  谈到国内与美国教育及人才发展对比,可比因素众多,众家评论各异。现就两国教育分阶段、技能与收获、成本及难易程度做一个相对客观、直观的图表对比,方便学生和家长获得理性的框架认识。具体如下:


对比项目 国内 美国留学
阶段状态 教育阶段 高中 多数学生每周6天课程(含辅导班),课业繁重,日复一日做习题。几乎没有时间、精力进行课余活动,压力极重,生活枯燥。
但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更扎实。
除11年级(高二)外(SAT考试、升学指导课程、AP),课业较轻,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选修课,课上课下交流、互动较多。生活丰富多彩。
本科 课业少,多数学生非常轻松,似乎本科阶段主要是由社交、休闲、考证组成的,反而淡化了专业及学术内容。 学生压力较大,学习、研究、探索是本科阶段的主要任务。从大三起,专业教学及研究份量较大。
研究生 所学先进技术相对较少。理工科生,除项目外,需要做诸多与学术、未来发展无关的杂事,易发表论文。 学习、研究压力依然可观。文商科多做案例分析与实习,理工科多做实际项目,发表论文较难。
发展阶段 支出与收入比大,职业发展方向及速率受多方因素合力作用。福利、休假较少。 支出与收入比小,创造价值与收获成正比,竞争环境相对单纯,福利、休假较多。
技能与收获 智慧程度 多数较弱,精明而非智慧,治标能力强于治本能力。 多数具备一定程度智慧,但相对来说单纯、不精明。
认知深度 习惯接受他人所灌输的对事物浅层认识,少数人愿意剖析事物 格物致知,分析、思考能力较强,习惯深思、寻找规律。
思维方式 被动、浅层思维、偏重形象思维 主动、深度思维、具逻辑、条例性
英语能力
独立性
研究能力 倾向于表层研究、滞后研究 倾向于应用研究、探索研究
工作潜力 人际方面较强,价值创造方面较弱,耐久性好,抗压能力强。 人际方面较弱,价值创造方面较强,耐久性弱,抗压能力较差。
生活技能
沟通模式 重礼仪、成规,需对对方所表达的意思进行推断。 沟通方式简单、直接、幽默。
人际交往 复杂 简单
观念 荣辱观淡漠,价值观偏重利己主义 荣辱观分明,价值观健康
世界大学排名 中国6所大学进入前200强 美国75所大学进入前200强
成本 准备阶段 人力成本 学生、家长应对考试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极多 学生准备美国入学申请的相关考试所付出的精力相对较少
物力成本 辅导班、习题总消费高 较少
在读阶段 人力成本 高中较大、本科、研究生较小 高中较小、本科、研究生较大
物力成本 2万-10万元人民币/学年 15-40万人民币/学年
难易程度 准备阶段 较难 较易
在读阶段 较易 较难

推荐阅读:
2013世界大学排名
2013USNEWS美国大学综合排名、研究生排名

  综合以上图表所列各项,做一个收获与发展的重点分析:

  收获

  国内人才

  国内教育收获的是一种社会地位与沉积价值,相对功利,对职业发展所起的储备价值相对较小。人才实际产出的价值有限,这要归因于国内教育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层面成规。国内学术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部分理论与技术落后与世界先进水平。由于所学知识可应用性较差,不少学生步入大学后多有失望。再加上二十年围绕高考的高强度学习使他们身心俱疲,不少学生在大学阶段提前开始享受生活。热爱学习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非常强烈:“我要名校学历!”这多是社会和家长所赋予学生的一种扭曲的价值观,诚然,我国人口众多,竞争激烈,“出类拔萃”在某种程度上是国民的生存之道;“我要考下各种证书!好找工作!”目的很明确--为了找工作,那么试问,找到工作以后呢?一纸证书能代表什么?或者说证书就能创造价值或效益吗?国内学生看待事物较功利,缺乏平和的心态,这会导致学生真正步入社会后变得更物质、茫然,缺乏职业精神与理想。目前比较严重的社会现象是:白领们更期待清闲的工作状态,积攒数月工资设法购买奢侈品与同龄人攀比。这一现象的深层心理原因并不是虚荣,而是茫然,没有职业理想。

  可幸的是,国内人才经历了二十余年的高强度学习生活,锻造出了高抗压能力、高抗击打能力,这使得他们更加勤奋,在工作中较少计较个人付出。在这方面,海归们相形见绌。

  海归

  留学毕业生们思路和眼界更加开阔,价值观和荣辱观较健全,他们所接受的高等教育的重点目的是为工作中产出价值而服务的。我送出国的几乎所有学生都在开学初期感叹美国的课业内容更先进,在中国所学无法与之接轨。他们在出国后的半年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渡期,要追赶当地的同学,还要适应异国环境。美国的大学生活虽然丰富多彩,但是课业并不轻松。以美国计算机专业排名第一的卡耐基梅隆大学为例,中国学生入学学习硕士课程,每天睡眠仅勉强够6个小时,原因是其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较前沿,中国学生没有过硬的基础。然而经过这样的补足过程毕业后,他们的专业水平颇高,学生心态也趋于平和了。他们明白了,学习是为了创造价值的,而不仅是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相反,受到西方世界对于私人时间观念的熏陶及用人单位对于员工的高度福利和支付原则影响,留学毕业生对于国内不支付加班费的加班行为嗤之以鼻。他们认为这是不公平的,故回国后多有不适,不愿像国内毕业生那样义务加班。所幸,海归们的工作效率通常较高。

推荐阅读:
2013年美国高中、本科、硕士申请必备手册

  发展

  相对于国内毕业生,美国留学毕业生多了一条发展之路可选,即,留在美国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毕业后直接回国发展的学生多是由于没能在美国找到工作所致。这里,我先不谈在美工作发展问题,仅就海归回国后的定位及发展提几点建议:

  1. 既然我们回到祖国了,请放下身段,踏实地对待第一份工作,哪怕你的第一份薪酬只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试想,你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断然不会薪酬过高,在亚特兰大的起薪也不过每月1800美元。

  2. 每个人都是社会动物,我们首先要适应于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我们都只是大海中的一颗小水珠,我们需要顺应规律,方可自由驰骋。既然我们没有勇气跳出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的制约,那就放平心态,认真地开始。

  3. 每个国家都会经历发展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也经历过物质的、刻薄的、野蛮生长的过渡阶段,哪怕是腐败现象,也是一个必经之路。请从社会学角度发展地看待自己的祖国,我们共同努力来使之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4. 你们所习得的先进专业技术正是国家发展所急需的,国内也对归国人才出台了各种鼓励及优待政策。放下种种抱怨,将其高效地引进进来对于个人来说不仅能够收获物质财富,更能满足成就感。越是发展中的,越能提供更宽广的发展平台。(鑫泉留学网

资讯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