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美国超一流大学本科的教育是全球知名的,前面我们已经为大家介绍了留学美国三月有余的主人公的美国留学日记之:美国超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是什么样的?(上),接下来本文将继续为大家介绍留学生日记:美国超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是什么样的?(下)
日记六:期中期末考试
尼泊尔同学担任助教的另一门课程刚进行了期中考试,就是把卷子发下去,教授和她都回各自办公室干自己的事情,至多在中间会去一趟解释一些题目的意思(大题的题目都很长,给出背景,然后根据已有知识给出见解,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对判卷子的人也是一种考验,关键是这种考试还很频繁,研究生经常会帮助改卷子)。没有人监督,更不需要强调什么考试纪律,结果就是没有作弊,没有借助手机电脑,都专注地在答题。有不会答的题目可以空着,考试时间到了先交上来。明天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地点继续答题(多数人会当堂完成,并非所有课程都有额外答题时间)。同学和我讨论了在各自国家会是什么结果之后意识到,在这里有些道理不言自明:规则与信用(本科生作弊或欺诈就自动停学一年,研究生直接退学;教授信任学生,学生的表现也要跟上)。就像上课不玩手机调成静音一样,该干嘛的时候就干嘛,心里都有一把尺子。你让他们不这么认真,只会招来疑惑:why not?
一天二考,学期结束!早上的考场有惊人的事情发生,考了一会突然冲进来三个年轻学生,一女二男,全身裸体,一边喊着“Happy final!”,一边向教室各个角落抛洒糖果,大家纷纷俯身捡糖果,好欢乐的期末考试啊!不到一分钟之后,一位刚去上洗手间回来、错过了精彩的男生推门而入,全场60学生齐刷刷看着他,发出哄堂大笑(哎呀,还以为他们会杀个回马枪呢),不知道后来那男生闹明白是怎么回事没。听说这是学校的传统,呀,这些学生真敢脱啊!要换在保守的国度,面临的结果可能是警告开除,或者是一脱成名,但貌似身边的同学已经多见不怪了。下午做的结课报告讲海报也蛮轻松,系主任买来一箱啤酒,师母做了可口的零食(就是缺少了开学时去他家别墅阳台上看到的无限美景),大家就或坐或站在黑板前,一边喝酒一边交流,据说就是采用美国地理学会年会介绍海报的形式,看似很休闲其实真专业。
考试题也不都是很考察创新力的,还是有1/3考的基础题,如判断对错和术语解释。但不同于国内的是,考察名词解释时是跟国内考研考博反过来的,国内是题目中给出一个名词,让学生去解释,抠细节,答得是否完满,这里是给你一两句话解释,让学生写出那个词即可。大题的题目一般都比较长,甚至实验课和考察见闻,都可以成为期末考试题,但落点于分析推理能力(暗含观察和读图解释能力,其实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科研素质),答出大概意思(鼓励画图)就可以得满分,不像国内那样强调记忆要点,如果按国内的标准,同一专业最好的学生估计也就能答到80%的分数。
推荐阅读:
日记七:成绩vs奖学金
说到本科课程考核方式,中美的差别也是极大的。美国学生要想在课程上拿满分几乎是不可能的,从我所在的课程看,不仅考察基础知识、实践操作,还有书本之外的宽泛知识,有些还是很新的科学发现。而最后得分来自二三十次不同量级和考察目的的任务中,虽然少有难题怪题,但因为涉及面广想要都做对,连资深教授都未必能做到。而最后显示的成绩是根据得分划到ABCDE五个等级,比如说90分到100分的同学成绩单上都显示的是A等,在课程教师的眼光里都已经达到了课程的最高要求,学生则有很大的空间去自由发挥和合作讨论,没有达到盯着GPA不放,锱铢必较,非要争个分数高低的地步。成绩是完全保密的,也不会有各什么班级年级排名,教学系统会根据每次作业考试的分数情况随时加权算出最新得分,非常客观和实事求是,每周就会有邮件发给学生。
钱学森教育思想中“不鼓励学生拿100分,有个八十分就够了,把更多时间花在理解和思考上”,他真是受美国观念影响的人。期末成绩可以拿去竞争奖学金吗?我的了解中是没有机会的。因为学校的奖学金设计里就没有这一环,本科生主要是两种奖学金,一种是招募或奖励运动员的(奖励运动员也是奖励一支队伍,不是个人),更普遍的是Need-Based Scholarship,学校有一套计算标准,考虑了学生的家庭年收入、人口数和生活必要支出,算出应得的奖学金数额,一些人便因此得到了每年6万多美元的全奖(比如熟知的哈佛女孩刘亦婷拿到全奖并不是因为比其他没拿到奖的学生优秀,而是因为其家庭有经济困难),有一半多学生得到数额不等的奖金。这样的制度设计,可以保证网罗到全球最具培养潜力的年轻人(一位拿到全奖大一的新朋友就跟我谈起在思考要担负的全球责任与个人价值,而在跟她一般大时我却在思考怎么打工养活自己,境界真不一样),还多元化了学生构成,保证了每个人有尊严又平等地上学锻炼自己(eg.非德语专业但选修了德语课程就可以公费派到德国去上课学习,选了贫困与发展课程就去非洲),避免了在课程中引入功利心和竞争,而专注于学习新知、锻炼思维与合作,还有课业之外的能力。我的理解是,学校信任招来的学生会在这样的环境发展好自己(没被培养好的,则学校自认有过失),像国内大学那样通过各种奖学金来树立先进典型,就完全是多余的了。然而,在美国只有少数私立大学能实施类似的奖学金制度,贯彻着最先进的个性化教育理念。
推荐阅读:
日记八:校训所教会学生的
来美三月整,如果说有什么值得在此刻特别分享的话,就是(个人和自然的)世界意识的觉醒。从小接受的教育,包括各种大学的培养目标里,都是强调培养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现在来到的学校虽然地处小镇,校训是很宽泛的“广漠大地上(对真理)的呼唤”(哈佛的更简单到两个字“真理”,国内大学普遍优先“爱国”),但是却志在培养为自己负责的终生学习者和未来世界的领导者(没限制在美国范围内),这种意识渗透在课程设计、研究课题当中,让学生不仅在想,而且在做。即便最后不能人人成为最高层次的世界精英领袖,但做到“为自己负责的终生学习者”也是很不错的,我以为这种培养目标操作性更强,也更尊重个性。忘掉国籍、出身和起点,也不用考虑太实际的东西比如什么就业收入(实际上学校也很不注重就业工作,政府更没有资格考核就业率,但去向都很好),不带负担,在这个多元、平等又有活力的环境中提高自己,去实现梦想着的那种可能性(有可能是童年时就开始憧憬的)。
日记九:长远效果
国内高等教育的问题,其实不止是模式、大学扩招的问题,更多还是理念上的差距(父母、教育工作者、教辅人员、官员),并不会像经济发展那样容易赶上发达国家。虽然现在很多改革尝试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但有探索总比一潭死水和盲目自大好。反观我的学校就很特立独行,几百年来一直把本科生精英化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并限制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本科生之下,其实以其雄厚财力,加上这么多优秀的Faculty,按流行的做法多招研究生多发论文很快就能把学校排名提高,但是她偏不这么干,这就是其受人尊敬的独立品格吧。而回报就是本科教育多年稳居全美第一,一半多的毕业生工作后给母校捐款的比例(中国的不知有没有1%?),则是其它常青藤学校和MIT、Stanford的1.5倍。这就是办到了真正让学生满意的教育吧。
推荐阅读:
日记十:一些不良现象
上面这些都说得这么好,难道就没有一点不良的现象吗?后来发现还是有的。比如加起来看到有两三个人会用手机回复一些信息(虽然开课时老师说过不能用手机,90%多的人也都做到了),拿电脑去上课的,在上课内容不是很吸引人时,有小部分人会偶尔浏览一下网页,查收邮件。但是这两种现象都不会持续多久,回复完信息,手机就收起来了,上网的也就是短短两三分钟就完成的事,接着继续做笔记和回答提问。可见其自律能力还是很强的,据说这是从小就开始在课堂上培养成的习惯。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上课睡觉趴桌子或者同桌间聊天的事情还从来没有见过。
作弊的事情也还是有的,最近两年从40多例上升到60多例,但不同于国内有学生明目张胆在监考老师在场的情况下作弊,甚至于作弊有理的蛮横姿态,这边的作弊不是发生在考场上的,一旦这么做了其后果可以严重到休学几个学期。他们的作弊是发生在一些带回家的考试中,同学间相互讨论,结果给出了相同或相似的答案(带回家的考试是要求独立完成的)。有趣的是,为什么还存在带回家这种考试类型呢,也许是学校用心良苦吧,想进一步锤炼学生的自控能力,一旦有人没做到,则要从处罚中吸取教训,即给你一个诱惑,允许你犯错,不管你或身边同学有没有通过考验,都能从中培养出抵御诱惑的能力;另一个原因是有些课程的结课形式最好还是要查阅多方资料,无法在随堂考试中完成的。举一个哈佛大学最大作弊案为例:
2012年一门课程的考试协议显示,“考试完全开放,可参考书、笔记、网络等等,但仍须遵守闭卷考试规章,尤其是,考生不能与其他同学包括辅导教师、助教、写作中心等进行讨论”,但结果有一半多学生没有独立完成甚至作弊。后来哈佛大学宣布,勒令60名参与考试作弊的学生休学,剩下涉嫌作弊的65名学生一半留校察看,另一半得到赦免。哈佛文理学院院长迈克尔·史密斯说,休学的学生将离开学校一段时间,参与至少6个月全职带薪的非学术类工作进行反省,并规定该工作岗位不许由父母或任何亲属提供。在工作2-4个学期后,学生可向行政董事会申请复学,在董事全票通过后才可以重返校园。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作弊方式的处理上也有很大不同,国内习惯张榜公告以示警戒,这边则不能公开学生姓名,但要求其休学去做服务社会的工作来反省。
写在后面的话
美国常青藤学校非常注重本科教育,有的甚至优先于科学研究,有很合理的制度设计和人文关怀,也很强调学生参与,相对于中国仍然沿用的传统式知识灌输,这是很现代化的教育,也容易吸引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学生的学业压力普遍是很大的,开学伊始(除了没课的周末)就得一直处在用功状态当中,自我管理能力也很强,其得到的教师或助教的指导也是很多的。但是他们并不因此而成为学习的奴隶,而是追求着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所有的努力都旨在于培养未来世界所需要的人才,为自己负责的终生学习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