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留学移民”潮的兴起,以“留学”为目的的投资移民家庭显著增多,“教育移民”的数量连年来呈几何级增长。且在办理投资移民的家庭成员构成中,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小,“带着孩子逃离高考”也成为一部分家长通过移民方式让孩子去国外读高中,甚至初中、小学的原因。那么中美教育的差异都体现在哪些方面?美国“侨报网”日前专门刊登报道,对中美教育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盘点。
美国学制 VS 中国学制
据报道,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学制与中国的学制是一样的,都是十二年。在美国,一般是小学6年,初中2年,高中4年;或是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4年。不管怎样,高中4年是雷打不动的。在美国,“儿童的天堂”和“青年的战场”的分界线是高中。因此,美国人给“转型期”的高中多加一年,目的之一是让那些“不识愁滋味”的青少年应付“高考”。
反观中国的高中,实际上是3年变2年——用2年时间读完3年的课程,用最后1年时间来复习高考。
一年考7次 VS 一年考1次
在美国,孩子也有“高考”的压力,但是与中国的形式截然不同。美国没有类似中国的这种一次性的高考,但也有供高校录取参照的全国统一标准评估考试——SAT。由于SAT的成绩两年内有效,且每年可以报考7次,许多高中生会从高三开始时就报考SAT,一直考到自己不愿考为止。美国的大学在录取时,会根据自身要求向学生索要SAT成绩。因此,美国“高考生”心态相对轻松。
中国的高考每年只有一次,考试时间为每年6月份的7号、8号、9号。上何所大学,均在此一搏,可谓是一考定终身。
“学什么,考什么” VS “考什么,学什么”
综观中美考试的差别,核心在于:考试为教学服务还是教学为考试服务。
美国学校的情况是学什么,考什么。课程在先,考试在后。教学是主动的,学生也是主动的;教学引领着考试,考试是被动的,考试自始至终为教学服务。你只要学会了该学的东西,考试就掌握在你手上。为了鼓励冒尖,同时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美国高中不但开设有快班、慢班、荣誉班,还专门开设有上大学课程的AP班或IB班。每年5月份都举行各科目的AP全国统一考试,成绩优秀或及格者,不同大学会根据自身标准考虑是否接受其所修学科的学分。矿矿在上高三时,修了四门AP课程,高四又修了五门AP课程。这种AP课程,不但有全国统考,而且课程本身也隔三差五地大测验小考试……虽然,并不是所有大学认可AP课程所修学分,但作为大学的一块敲门砖,AP课程分数在大学录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人误以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不要高分,甚至不要考试。
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不怕考试,不以考试为教学的目的,不以考试为教学运转的核心。
中国学校的状况是考什么,学什么。考试在先,课程在后。教学是被动的,学生也是被动的;考试引领着教学,教学服从于考试。要命的是,中考、高考要考些什么都无从知道,于是,负责“学什么”的教学自始至终忙忙碌碌地围着虚拟的考试转,老师们忙着“押题”,学生们忙着“练笔”。当教育变成教学生怎样应付考试时,学生能不累吗?
有人说,中国的教育病了。中国有的重点中学师资力量很强,不乏钻到题海里摸爬滚打、找到出题规律的“押题大师”,有的老师甚至还津津乐道说,“教得好”不如“摸得透”,“摸得透”不入“押得准”。而中国学生勤奋“练笔”,曾有某“高考状元”为了准备高考做完了250本习题集。这样意义不大的重复练习,真的值得吗?
靠“押题”与“练笔”来对付的考试,当然会很难。押对题的几率可能会比赢乐透奖高一些,但只有知道考什么,才能学好什么,这本身就是一道无解的难题。退一步说,即使“押中题”,教育本身也“跑了题”。跟中国的“一考定终身”完全相反,美国的高校招生考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高考”的考试成绩、平时的成绩以及申请者的其他综合素质。前两者是呈现在纸面上的、量化了的东西,而除分数外的综合素质则是隐藏在背后的、不易量化的东西。而往往,水平越高的学校,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考”成绩固然重要,但是个人的特长、参与的社区活动、课外活动都非常重要。学校绝不会简单地把申请者的平均成绩和“高考”分数进行排队,然后从上选到下,学校会把每一个申请者都当作特殊的个案来审视Ta具体的综合起来的能力和成就。
报道说,除分数之外的综合素质听起来虽然没有看得到、摸得着的成绩来的实在,但是却能实实在在地表现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反映出来的东西比干巴巴的分数要来得更为鲜活和有血有肉。
比较了中美教育体制,特别是“高考”方面的差别,你或许可以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家长愿意为了孩子的教育而办理移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