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起薪点降至3000元?
——“平民”留学时代 走好务实路线
曾几何时,“海归”作为对有过出国留学经历的一类人的爱称,被人们崇拜;曾几何时,无数的海归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选择回国,为祖国创造出了巨大的价值。为了“海归”——这个值得称耀的身份,为了这个身份背后的无形价值,相当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留学市场的放开,留学已经从原来的“高端”人群留学阶段,步入了“草根”留学阶段,面对月薪不足5000元、“海归”变“海待”等等严酷的现实,海归身价贬值的大讨论甚嚣尘上。海归们不再值钱了吗?留学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了吗?海归的起薪点变成3000元,选择留学还有必要吗?
“草根”留学之初要理性
有数据显示,2010年出国留学的学生中,普通工薪家庭的比例占到了34%。随着人们对教育观念的转变、毕业生国内就业压力的增大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工薪家庭为孩子创造条件,加入到了留学大军中。但对于出国留学,很多家长和同学关注的焦点仍然是怎么把孩子送出去的问题,不管学生是否适合出去留学,学校选择以及专业选择是否考虑周全。总之,只要是把孩子送到国外,似乎就是留学成功了。国际教育评论员、全球国际教育职业规划专家、鑫泉出国营销总监王鹤霖指出,国外大学实行的是“宽进严出”制度,教学模式完全不同于国内,各种不同形式的考核方式对中国学生是巨大的挑战和困难。另外,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部分家长认为送子女出国留学是件挺容易的事情,认为花些中介费用拿到大学录取和签证,出国留学就算办完了,这是完全错误的理解,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和认真的留学规划,就很难保证留学回国后能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和理想的工作,留学的价值也就很难在就业中得到体现。出国留学是学生在人生旅程中,一次非常重要的选择,海归并非一定意味着高薪与高职位。想要回国就业路更加顺利些,就要在出国前根据自己的情况,理性规划学习目标和职业生涯,选择学校和专业一定要和自身的情况和水平相符,再结合自身兴趣和就业前景选择,出国就是为求学,它已经没有了其他所谓的光环,出国前要做到理性、务实,才能接受回国后和国内本土学生一样的薪酬起点,才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留学的价值。
海归回国也需过渡期
王鹤霖总监指出,出国前,中介机构一般都会为留学人员设置过渡期,帮助其适应国外环境,但留学人员归国后并没有过渡期培训指导这一后续服务。国内专为“海归”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以及就业指导服务的机构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海归们出现水土不服期也很正常。一般来说,海归回国都会有半年到一年的过渡期,不能简单地将海归回国的这一阶段归于“海待”。“海归”们回来后仍习惯运用欧美惯性思维待人接物,缺乏工作经验等,所以在短时间内,“海归”们多数难以找到称心工作。只有那种不断应聘都没有工作能胜任,在家待业两年以上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海待”。随着出国留学门槛的一降再降,“海归”的含金量随之缩水,由于低年龄、低学历的“两低”海归回国比例增加,“海待”现象就显得尤为明显,事实上,适应国内各方面环境后,海归就业仍有不少优势,比如流利的外语、创新的思维、多元的知识结构等,不要一味地将海归回国后的过渡期归结到“海待”这一热词上。
留学对日后工作大有帮助
现在就业形势严峻,海归也越来越多,而送孩子到国外读大学,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花费让许多父母感到迷茫。那么,留学能否“回收成本”呢?正如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已经认识到出国留学并非是消费,而是一项带有前瞻性的教育投资。王鹤霖总监表示,随着留学回国人数的增多,2010年,我国海归人数已达到50万。主要的工作领域集中在金融、文化教育 、娱乐、电信、IT、医疗等高薪行业。留学只能看作是长期职业规划中的一个过程,而非结果,海外留学经历对个人职业发展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优秀的留学生会成为各个行业的新鲜血液,除了能具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有国际性视野,拥有和不同文化背景人士沟通的能力和更强的创新能力,还能熟悉国际市场的操作管理,对现在的工作和以后的发展都有很大帮助,换句话说,就是“附加值”高于国内同等学历毕业生。王鹤霖总监表示,尽管有部分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一开始的薪资集中在3000元/月-5000元/月,但并不影响他们今后的快速发展。海归的优势将会在3年-5年内得到显现,需要用时间来检验。有真才实学的海归,发展前景和他们在职场中晋升明显好于国内的本土毕业生。同样,海归在求职之初不要一味地看工资的高低,要看所从事的职业发展潜力如何。